教授讲专业 | 刘海龙: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5本,主编4本,译著8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2个。
“人不能不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
“人不能不传播”,这是传播学的一句名言。哪怕我们什么也没有说,我们也在进行传播,表明默许、无语、愤怒,即使我们面无表情,我们的穿着、饰物、身体特征也会向他人传达丰富的内容。福尔摩斯就是从这些无声的语言中获得重要线索的。更何况每天我们还会为了各种目的主动与他人沟通。
传播行为无处不在,甚至做梦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自我传播。到目前为止你天天经历的上课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老师是传播者,学生是受众,考试卷就是效果调查问卷,考察教学传播活动的效果。我们在网上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进行传播。机器把我们的指令,比如支付信息,变成0和1发送出去并收到反馈,才能完成一次网上的交易行为。网络游戏也是传播行为,我们和其他玩家、系统程序交换信息,才能让游戏向前推进。体育运动里也有大量传播活动,像足球和篮球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在不断从其他球员那里获得信息,向队友发出指令,向对手发出虚假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有的传播都是社会性的,我们通过传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如果没有传播,人甚至无法形成自我。有了“他人”作对比,才会产生“我”的概念,不与他人传播与交流,就永远无法形成这种分化。从小由狼养大的孩子脱离人类的传播,人格存在缺陷,智力也永远停留在几岁的水平。可见传播对于个人自我的塑造是多么重要。
除了个人的自我形成外,传播最直接的功能是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世界。在今天,手机、互联网把世界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地球村”。我们通过传播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通过语言,还通过音乐、网络游戏等媒介形成新的共同体。传播就是关系,没有传播就没有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传播还把人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使用的语言符号就把我们和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将身外世界纳入我们的谈论对象之中,将其“驯化”为有意义的客体,并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像你的手机,如果它躺在商店橱窗里,它只是一部电子设备,可是当加上手机壳,贴上装饰画,把我们喜欢的照片设置为桌面,把喜爱的音乐设置成手机铃声,下载自己需要的App,拍摄并保存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照片或视频,这些传播活动就把这部电子设备“驯化”成了“我的”手机——与我有关系的社会对象。
按照传播学的先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的定义,所谓传播就是谁(who),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了什么(say 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因为每一个要素都带有一个w,所以这个定义也被称为“传播的5W”。当然,我们今天对于传播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描述大众传播和政治宣传的5W理论,加上了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简洁的定义。
按照传播的主体划分,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今天的网络传播突破了上述划分,它消除了上述传播的界限,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大众—人际传播。除了按参与主体划分外,按照传播发生的语境,还可以细分出跨文化传播、修辞与演讲、国际传播、全球传播等传播形态。
上述的传播类型划分主要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在传播学里属于理论传播学。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叫应用传播学,是利用传播来达到具体的实践目标,例如广告、公共关系、健康传播、公共外交、策略性传播、家庭传播等,其外延十分广泛,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边界不断扩大。
说到这里,你或许初步了解,攻读传播学专业可以在这么多领域学有所长,那么它的优势就昭然若揭了。首先,它可以提高你本人的沟通能力。你能够自觉地运用各种理论去提高你的沟通效率,营造良好环境,达成你的目标。学习传播学,至少可以让你站在传受双方和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传播过程,减少人际矛盾,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其次,它能够让你从传播的角度去思考各种社会现象。传播是一个社会建构行为,通过理论学习,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PM2.5概念被传播之前大众对雾霾毫不在意,为什么现在空气质量有改善后却反而感觉更难以忍受。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各行各业无不受到媒介与传播的影响,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在提倡“媒介融合”与“互联网+”,可见传播学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学科。再次,当传播无处不在时,传播就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需求很大的职业。比如过去医院主要的工作是治病救人,现在不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医患冲突问题,而且每个医生都要提高沟通能力和媒介素养。最后,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学习传播学可以始终处于时代前沿,更早地发现并把握未来的趋势。新技术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和个人发展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想象力。比起那些墨守成规的职业来说,传播行业更加刺激,具有挑战性,也能让个人获得巨大的商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影响更多的人。
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各个行业的需求,不仅可以从事新闻采编、新媒体内容生产、广告、公关、政府及企业宣传、市场营销等传播行业,还可以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传播活动服务,比如负责组织对内或对外的信息传播。随着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许多之前与传播无关的行业也开始向传播转型,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虽然传播研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修辞学,正式成为一个学科也有近80年的历史,但是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新兴领域。新的传播技术发展在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认识,仍有大量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探索与实践。新媒体究竟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改变?旧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伦理是否失去价值?我们在新媒体面前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传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是否可以通过一定规则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未来是否会像科幻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我们可以完全脱离肉身,生活在一个以数字传播技术为载体的虚拟网络之中?英剧《黑镜》里描述的那些传播技术、传播系统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更多诱人的问题等待着你的加入与回答。
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传播学发轫于美国,兴起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年代,无论是在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政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分享和传播,信息使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沟通交流。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有哪些规律?如何使信息传播在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构建起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传播学专业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及其规律的学科。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传播学专业
传播学是在改革开放后引进到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引进、介绍传播学的学术机构。基于中国人民大学60余年新闻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传播学成为人大新闻学院新的学术增长点,正在成为国内成果丰富、影响深远的传播学研究基地,具有独特的学科地位。
社会上对传播学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社会上对传播学专业存在的误区可以总结为三个:
第一,认为传播学与新闻学没有差别。其实,传播学专业关注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更广阔和深远的信息传播领域。因此,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学科立足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新闻学立足于新闻媒体,传播学面向所有进行信息传播的机构和企业。
第二,认为传播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实,传播学不仅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关注社会信息传播规律,也注重传播实践,培养各类传播实务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传播理论和实务人才的需求。
第三,认为传播学源自国外,在中国水土不服。其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要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统的新闻理论体系面临着重构。传播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这已经由传播学进入中国以来,所获得的广泛接受和应用所证明。同时,传播学也在吸取中国经验中获得长足发展。
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除了在新闻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行业从事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工作,包括: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内部传播、信息发布、公共关系工作,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公司机构从事品牌营销、形象维护、危机管理,如奥美公关公司;为各类行业单位进行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宣传、媒体、公关公司、广告等各类信息传播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等,如央视索福瑞。
传播学专业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传播学专业发源于美国,在世界各知名大学均设有传播学专业,因而具备出国留学和学术交流的全球平台;传播学具备一定的理论层次和逻辑思维,适合通过研究生阶段进行深造,这些都使传播学在出国、保研方面具有更高的概率。在人大新闻学院本科、研究生各阶段,传播学都是选报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人大传播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国内外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普遍欢迎。
问答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排版美编:刘佳宜